在国际政治舞台上,最高领袖亲自“下场”,本就不常见。但当哈梅内伊用中文在社交媒体发出一则“喊话”时,这不只是一次语言风格的变化,更像是在用放大器对北京大声说:“咱们该认真谈谈了。”
就在伊朗总统佩泽希奇扬首访中国之际,这一“中伊双线出击”的外交组合拳,无疑透露出一个信号:伊朗急了,也动真格了。
哈梅内伊
中文帖背后的“火力全开”:伊朗为啥急着找中国谈?哈梅内伊这次“中文首秀”并不是一次普通的社交媒体更新,而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外交操作。伊朗最高领袖亲自上阵,不仅打破了以往以波斯语或阿拉伯语为外交主语的惯例,更是精准地选择了中文这门语言。《华盛顿邮报》指出,这种“点对点”的直接沟通方式,在中东政坛极为罕见。
这背后要看的,不只是语言,而是时机。就在哈梅内伊发帖的同时,伊朗新总统佩泽希奇扬抵达北京,开始了他任内的首次对华访问。两条线同时推进,说明伊朗高层形成了罕见的一致意见:中伊关系,不能再拖了。
展开剩余83%那伊朗到底急什么?答案很简单:中伊那份价值4000亿美元、为期25年的“大单子”,推进得太慢了。自2021年签署以来,除了石油贸易有些动静,其它基础设施、能源、电信等合作领域几乎没能落地。伊朗原本想着靠中国的投资“输血”,结果几年下来,发现自己还在等输液瓶。
如今,伊朗不想再等25年了,想把原本的时间表压缩到10年内完成。用伊朗媒体自己的话说,他们“急需来自东方的经济引擎”,特别是在当前国内经济极度脆弱、社会情绪不稳的背景下,中国这块“压舱石”显得尤其重要。
此外,伊朗并不满足于经济合作,他们还希望中国能在安全领域“多出点力”。在接连遭受以色列打击、国内防空系统暴露弱点后,伊朗希望中方在国防技术上有所支持,特别是在防空系统和装备现代化方面提供帮助。
这一诉求虽然敏感,但在哈梅内伊的中文帖里,已经通过“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”说得非常清楚了。
夹缝中的伊朗:外有围堵,内有焦灼伊朗的焦虑并非空穴来风。外部环境的恶化,正在倒逼德黑兰加快“向东看”的步伐。
一方面,欧美国家重新酝酿对伊朗的制裁。英法德三国已在联合国推动恢复对伊朗的惩罚性措施,理由是德黑兰在核协议问题上的反复。伊核问题谈判“熄火”之后,伊朗的国际处境愈发孤立。
同时,伊朗在中东的“朋友圈”也过得不太好。也门胡塞武装在红海行动受挫,叙利亚局势反复,加上以色列不断释放军事威胁信号,伊朗在地区的安全态势堪忧。前段时间以色列和伊朗之间的“影子战争”升级,德黑兰在军事上吃了暗亏,反应受限,战略被动的局面暴露无遗。
内部问题更是雪上加霜。长期的西方制裁让伊朗经济几近崩溃,通货膨胀高企,失业率居高不下,年轻人的出国潮和逃离情绪成为社会常态。《金融时报》指出,伊朗的经济增长已经连续多年低于全球平均水平,社会分化加剧,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不断发酵。
不仅如此,伊朗还频繁曝出“间谍门”事件,军政高层和科研系统屡次被渗透,显示出国家安全体系的脆弱和内部的信任危机。这些都在逼迫伊朗重新评估自己的战略路线。
值得一提的是,伊朗国内原本有一派人偏向“向西看”,希望通过重启与美欧的谈判来缓解压力。但现实一次次证明,这条路走不通。如今,“向东看”成为了党内外罕见的共识。在这种背景下,中伊合作被视作“最后的救命稻草”。
合作难言轻松:中国要的不是热情,而是稳定与信用虽然伊朗这次表现得相当积极,但中国这边却没有立刻“接球”。原因很现实:合作不是说说而已,风险摆在明面上。
第一是安全问题。伊朗国内接连发生爆炸、袭击、暗杀事件,中资企业和工程人员的安全无法保障。任何大型基础设施投资都需要一个最起码的安全环境,这既是商业常识,也是战略前提。没有安全,就没有投资。
第二是西方制裁的“连坐效应”。伊朗被踢出SWIFT系统后,国际金融交易变得极其困难。中国的银行和企业一旦参与伊朗项目,就面临被美方“次级制裁”的风险。这种情况下,哪怕是国企也会三思而后行,何况是民营资本。
第三,伊朗自己的“投机”历史让中方有所保留。2015年伊核协议达成后,伊朗一度大幅倾向欧美,对华合作明显降温。还有的合作项目被单方面撕毁,比如无人机合同的突然中止,让中方企业措手不及。这些都让中国在选择合作对象时更加谨慎。
更何况,中国在中东的布局早已多元化。沙特、阿联酋、埃及等国安全稳定、市场广阔、政策明确,风险远低于伊朗。在全球能源供应多元化的背景下,伊朗的“不可替代性”正在减弱。
北京当然重视伊朗的地缘战略价值,但不会为此承担不必要的成本。中国的原则很明确:合作可以谈,但前提是安全、稳定和信用。
从“中文喊话”到现实落地,道阻且长哈梅内伊的中文帖,是伊朗向中国发出的最直接的战略信号,也是一种姿态上的“求稳”。但从态度到行动,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伊朗要真正打开中国的大门,必须先解决好自己的安全和信用问题。如果国内还天天爆炸、项目还被随意干预,那再多的协议也只是纸上谈兵。
合作的节奏注定是务实和渐进的。与其幻想“全面爆发”,不如从现有基础做起,比如继续扩大人民币结算的石油贸易、加强民用技术合作、开展教育和文化交流,通过“小项目”积累“大信任”。
从大局看,伊朗仍是“一带一路”的重要节点,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和地缘潜力。只要它能稳定下来,未来仍具有巨大合作空间。但那一天什么时候来,取决的不是中国的态度,而是伊朗自己的选择。
结语哈梅内伊用中文发帖,是一场高规格的外交喊话,更是一种战略焦虑的外溢。但喊话归喊话,合作能不能落地,要看伊朗能不能做出真正的改变。中伊关系不是一场短跑,而是一场政治、经济、安全三线交织的马拉松。
能不能跑到终点,不看谁先喊出发,而看谁能坚持到底。
发布于:河南省天牛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